第130章 向天借命可以,向我要钱不行
第130章 向天借命可以,向我要钱不行
永历九年由中左所更名的思明州,三面环海,东西南三面与诸岛隔海相望。
北部与陆地相连,狐尾山、仙岳山为核心的丘陵形成天然屏障,郑延平又在此修建互为犄角的山城,搭配荷兰炮台,覆盖大片海域。
思明州的民众中,三分之一的军队及眷属居住北部,与东南部百姓艮农的平原互照。
郑泰洪旭等勋将今夜便留宿军营,居高临下望着岛屿中部的思明州署。
在黄梧叛变投清,将海澄等地献给代清后,思明州便是前线之地。
郑延平攻占夷州时,洪旭、黄廷、黄昭等勋将镇守思明州,郑泰守浯洲岛,居中调运钱粮。
及至郑泰耽误粮草运输,郑经又从前线的思明州回撤到浯洲岛。
思明州换句话说,本就是勋将们的地盘。
演武场大帐之中。
“看铁蹄铮铮,踏遍万里河山。”
“我站在风口浪尖,紧握住‘日月’旋转。”
“血淹没人间,安得太平美满……”
兵官洪旭轻哼着朱慈煊为郑延平唱的歌。
很粗鄙,很白话,和大明的曲歌截然不同,但正合他们这些武夫的心意。
哪怕和朱慈煊有些矛盾,勋将们也认同永历太子确实能文能武。
一些人是看着郑延平长大的,更多人是陪着郑延平,从思明州一隅,一步步成为东南明军的领袖。
他们最是清楚郑延平南都战败后的精神身体情况,既害怕又担心。
洪旭哼完歌,喃喃道:“一官降清,大木是经历千难万阻才走到这一步的。”
“只恨天未厌乱,还在折磨考验他。”
“难怪大木谁都不服,会归顺朱慈煊。”
这首郑延平的切身之歌,豪情澎湃,但如今境况,大明失去天下,东南困居二岛,余韵尽是悲壮。
而永历太子唱完这首歌后,重病倒下,更添几分戚戚。
洪旭笑道:“我听闻那些南洋来的武将说,朱慈煊在南洋联姻纳妾,东宫收纳各国公主。”
“几番看来,郑经倒不像大木的种,反倒是朱慈煊和大木有几分父子之相。”
郑经当然也好色,妻妾不少。
但不像郑延平朱慈煊那般生冷不忌,喜欢番女。
郑泰闻言,看了眼从郑芝龙时代就跟着郑家的旧将们。
亦然是有了想归顺朱慈煊的念头。
这也不奇怪,南洋的大势,谁人能阻?
郑延平待他们又不薄,朱慈煊只要不太苛刻,日子还和以前那样过就是了。
勋将们闲聊之际,打探官署消息的人喘着粗气进了大帐。
“热病?”
勋将们都不由的皱起眉头。
他们对夷州还是比较了解的。
热病好治,也不好治,几日内能祛邪退热,便还好说,不能就会性命垂危。
郑泰想了想,开口道:“夷州荒芜,南洋更是瘴气弥布,这朱慈煊莫不是南洋就染了疾,自知命不久矣,方来东南夺权的。”
洪旭犹疑道:“不至于吧,不是说他已经统一南洋,将各国收藩纳贡了吗。”
“真在南洋染疾,为何不先休养恢复,何必带伤奔袭万里来东南,热病乘船,新疾旧病相加,愈发难以痊愈。”
郑泰目光一凛:“如果他已经无法痊愈了呢,如果他知道自己离死不远了呢。”
“不趁着南风北上,就要等到明年,他如果等不到明年了呢!”
望着若有所思的众人,郑泰缓缓道:“都说他一统南洋,除了一些被他俘虏的南洋人西洋人曰本人,和西南的永历将士,谁知道是真是假。”
“现在南风我们无法派人求证,等到北风南下,同样要等到明年才能回来印证。”
郑泰见众人惊疑不定的望着他:“你们以为我是在妄语吗?”
“化外之地水土不服很正常,但你们见到胡一青马宝那些大将也染疾生病了吗?”
“我打听过了,纵有些小疾,也是刻日痊愈。”
“朱慈煊一个未及冠的半大小子,真像那些人说的神勇无比,绝世无敌,会因区区天行热病倒下。”
“你们也久经沙场,骁将除了瘟疫,或者老迈染疾,哪有壮年之时小疾而病倒的。”
黄廷眨了眨眼睛:“郑将军的意思是,他们骗了我们,他们本身是逃难航闽,虚张声势,想要夺取大权。”
洪旭反驳道:“就算那些外国人作假,我们在内陆又不是没有情报,云滇之事如此之大,探寻一二便能清楚。”
郑泰淡淡道:“伪清迁界禁海,就算陈永华找到闽赣的反清义士,一来一回,不也要数月时间。”
洪旭微微眯眼,盯着郑泰:“大木已经尽附永历太子,我们能驳斥抗拒吗?”
郑延平十五年的威望,就算上层将领有些矛盾,但中下层的将士是绝对会服从国姓爷的。
郑泰心中有所准备,嘴唇微张,只说出一个名字。
“常寿宁。”
听到这三个字,隐隐还暗愤郑泰违抗郑延平的众人,顿时偃旗息鼓。
那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。
郑延平刚将中左所更名为思明州,得永历帝旨意,设置六官,金厦爆发的一件大案。
常寿宁,江南名门世家出身,松江起义抗清,后辗转南下投奔郑延平。
设六官时,常寿宁为郑延平看重,任察言司职,掌六察官印,就是金厦的都察御史。
也是郑延平以文制武,压制勋将的刀子。
金厦三位掌管军资粮务的人,起初督饷的黄恺因逆派横行,多征少报,引发民怨后,被常寿宁查办。
郑延平得报后,杀人抄家。
正式的首任户官洪旭,也被常寿宁弹劾举报,虽无罪开释,但为了避嫌,还是上任三个月就交出户官一职。
然后金厦户官就是郑泰了。
郑泰可不会像前两位束手就擒,直接反弹劾出使过代清的常寿宁是东虏奸细。
带着勋将们反扑想要削弱他们势力的郑延平。
瞧见洪旭不再出声,郑泰冷哼道:“你们忘了常寿宁被关在哪里吗?”
“要是朱慈煊和大木,把他从夷州带回来,在座的各位有几家能得安宁?”
“我是强征过民财,我儿子也强抢过民女,但你们又有多干净吗?”
“洪旭你征运粮财就没受贿过,黄廷你的三房妾室不也是强买的渔女。”
洪旭冷冷看着口若悬河的郑泰。
他贪的那几千两,放在那里都能说声清廉。
反倒是郑泰任户官这些年来,才是真正的大贪大敛,光他在曰本就藏了大几十箱白银。
“我们本就是海盗,大木要用狗屁大明律来管我们,当然不行。”
郑泰继续道:“朱慈煊那小儿,自己生死难料,想趁着最后的日子学大木北伐两都。”
“反正我清楚金厦这里只能掏出十万两白银作为军饷,多的没有。”
“你们自己想想他会不会从我们身上找钱。”
郑泰拿起腰上的鸟铳,冷声道:“向天再借五百年?”
“向天借命可以,向我要钱不行。”
(本章完)
永历九年由中左所更名的思明州,三面环海,东西南三面与诸岛隔海相望。
北部与陆地相连,狐尾山、仙岳山为核心的丘陵形成天然屏障,郑延平又在此修建互为犄角的山城,搭配荷兰炮台,覆盖大片海域。
思明州的民众中,三分之一的军队及眷属居住北部,与东南部百姓艮农的平原互照。
郑泰洪旭等勋将今夜便留宿军营,居高临下望着岛屿中部的思明州署。
在黄梧叛变投清,将海澄等地献给代清后,思明州便是前线之地。
郑延平攻占夷州时,洪旭、黄廷、黄昭等勋将镇守思明州,郑泰守浯洲岛,居中调运钱粮。
及至郑泰耽误粮草运输,郑经又从前线的思明州回撤到浯洲岛。
思明州换句话说,本就是勋将们的地盘。
演武场大帐之中。
“看铁蹄铮铮,踏遍万里河山。”
“我站在风口浪尖,紧握住‘日月’旋转。”
“血淹没人间,安得太平美满……”
兵官洪旭轻哼着朱慈煊为郑延平唱的歌。
很粗鄙,很白话,和大明的曲歌截然不同,但正合他们这些武夫的心意。
哪怕和朱慈煊有些矛盾,勋将们也认同永历太子确实能文能武。
一些人是看着郑延平长大的,更多人是陪着郑延平,从思明州一隅,一步步成为东南明军的领袖。
他们最是清楚郑延平南都战败后的精神身体情况,既害怕又担心。
洪旭哼完歌,喃喃道:“一官降清,大木是经历千难万阻才走到这一步的。”
“只恨天未厌乱,还在折磨考验他。”
“难怪大木谁都不服,会归顺朱慈煊。”
这首郑延平的切身之歌,豪情澎湃,但如今境况,大明失去天下,东南困居二岛,余韵尽是悲壮。
而永历太子唱完这首歌后,重病倒下,更添几分戚戚。
洪旭笑道:“我听闻那些南洋来的武将说,朱慈煊在南洋联姻纳妾,东宫收纳各国公主。”
“几番看来,郑经倒不像大木的种,反倒是朱慈煊和大木有几分父子之相。”
郑经当然也好色,妻妾不少。
但不像郑延平朱慈煊那般生冷不忌,喜欢番女。
郑泰闻言,看了眼从郑芝龙时代就跟着郑家的旧将们。
亦然是有了想归顺朱慈煊的念头。
这也不奇怪,南洋的大势,谁人能阻?
郑延平待他们又不薄,朱慈煊只要不太苛刻,日子还和以前那样过就是了。
勋将们闲聊之际,打探官署消息的人喘着粗气进了大帐。
“热病?”
勋将们都不由的皱起眉头。
他们对夷州还是比较了解的。
热病好治,也不好治,几日内能祛邪退热,便还好说,不能就会性命垂危。
郑泰想了想,开口道:“夷州荒芜,南洋更是瘴气弥布,这朱慈煊莫不是南洋就染了疾,自知命不久矣,方来东南夺权的。”
洪旭犹疑道:“不至于吧,不是说他已经统一南洋,将各国收藩纳贡了吗。”
“真在南洋染疾,为何不先休养恢复,何必带伤奔袭万里来东南,热病乘船,新疾旧病相加,愈发难以痊愈。”
郑泰目光一凛:“如果他已经无法痊愈了呢,如果他知道自己离死不远了呢。”
“不趁着南风北上,就要等到明年,他如果等不到明年了呢!”
望着若有所思的众人,郑泰缓缓道:“都说他一统南洋,除了一些被他俘虏的南洋人西洋人曰本人,和西南的永历将士,谁知道是真是假。”
“现在南风我们无法派人求证,等到北风南下,同样要等到明年才能回来印证。”
郑泰见众人惊疑不定的望着他:“你们以为我是在妄语吗?”
“化外之地水土不服很正常,但你们见到胡一青马宝那些大将也染疾生病了吗?”
“我打听过了,纵有些小疾,也是刻日痊愈。”
“朱慈煊一个未及冠的半大小子,真像那些人说的神勇无比,绝世无敌,会因区区天行热病倒下。”
“你们也久经沙场,骁将除了瘟疫,或者老迈染疾,哪有壮年之时小疾而病倒的。”
黄廷眨了眨眼睛:“郑将军的意思是,他们骗了我们,他们本身是逃难航闽,虚张声势,想要夺取大权。”
洪旭反驳道:“就算那些外国人作假,我们在内陆又不是没有情报,云滇之事如此之大,探寻一二便能清楚。”
郑泰淡淡道:“伪清迁界禁海,就算陈永华找到闽赣的反清义士,一来一回,不也要数月时间。”
洪旭微微眯眼,盯着郑泰:“大木已经尽附永历太子,我们能驳斥抗拒吗?”
郑延平十五年的威望,就算上层将领有些矛盾,但中下层的将士是绝对会服从国姓爷的。
郑泰心中有所准备,嘴唇微张,只说出一个名字。
“常寿宁。”
听到这三个字,隐隐还暗愤郑泰违抗郑延平的众人,顿时偃旗息鼓。
那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了。
郑延平刚将中左所更名为思明州,得永历帝旨意,设置六官,金厦爆发的一件大案。
常寿宁,江南名门世家出身,松江起义抗清,后辗转南下投奔郑延平。
设六官时,常寿宁为郑延平看重,任察言司职,掌六察官印,就是金厦的都察御史。
也是郑延平以文制武,压制勋将的刀子。
金厦三位掌管军资粮务的人,起初督饷的黄恺因逆派横行,多征少报,引发民怨后,被常寿宁查办。
郑延平得报后,杀人抄家。
正式的首任户官洪旭,也被常寿宁弹劾举报,虽无罪开释,但为了避嫌,还是上任三个月就交出户官一职。
然后金厦户官就是郑泰了。
郑泰可不会像前两位束手就擒,直接反弹劾出使过代清的常寿宁是东虏奸细。
带着勋将们反扑想要削弱他们势力的郑延平。
瞧见洪旭不再出声,郑泰冷哼道:“你们忘了常寿宁被关在哪里吗?”
“要是朱慈煊和大木,把他从夷州带回来,在座的各位有几家能得安宁?”
“我是强征过民财,我儿子也强抢过民女,但你们又有多干净吗?”
“洪旭你征运粮财就没受贿过,黄廷你的三房妾室不也是强买的渔女。”
洪旭冷冷看着口若悬河的郑泰。
他贪的那几千两,放在那里都能说声清廉。
反倒是郑泰任户官这些年来,才是真正的大贪大敛,光他在曰本就藏了大几十箱白银。
“我们本就是海盗,大木要用狗屁大明律来管我们,当然不行。”
郑泰继续道:“朱慈煊那小儿,自己生死难料,想趁着最后的日子学大木北伐两都。”
“反正我清楚金厦这里只能掏出十万两白银作为军饷,多的没有。”
“你们自己想想他会不会从我们身上找钱。”
郑泰拿起腰上的鸟铳,冷声道:“向天再借五百年?”
“向天借命可以,向我要钱不行。”
(本章完)